禁止出境的14件国宝玉器,你见过几个?(下)

发布时间:2022-11-17 16:30:10文章来源:文博圈

国家文物局分别在2002年、2012年和2013年发布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共计195件/组。这些文物被称为“国宝”,同时呈现了一部辉煌的中华文明史。

此次小编精选第一、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中古代玉器系列共14件国宝和朋友们一起分享。08七孔玉刀夏 洛阳博物馆藏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禁出文物(195-152)

二里头遗址墓葬共出土玉刀4件,均见于中大型墓。其中四期3件,这件编号为VIIKM7:3的七孔刀造型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多孔石刀,而刻纹可以认为是商代玉器双线勾勒的起源。推测该玉刀为古代代表权威和地位的玉仪仗器。此器保存完好,且为迄今所见饰纹最精美者,堪称绝品。

09玉组佩西周 山西博物院藏1992年山西曲沃M63墓(晋穆侯次夫人墓)出土禁出文物(195-153)

玉组佩由玉璜、玉珩、玉管、料珠、玛瑙管等组成,共有204件。整个玉组佩展开长达2米,纹饰多用双勾技法,工艺精湛。下端2件玉雁昂首展翅,生动活泼。晋侯墓地是目前已知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周诸侯家族墓地。这里出土了包括晋侯苏钟(M8)、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M63)和西周晋侯鸟尊(M114)共三组禁出文物。西周用玉已归于礼制,其组玉佩结构的复杂程度和长度足以表明墓主人身份地位。

10十六节龙凤玉挂饰战国  湖北省博物馆藏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禁出文物(195-154)

曾侯乙出土战国多节活环套练玉佩的活环工艺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可谓登峰造极,也是迄今发现的多节活动链状玉佩中最长、最精美的一件。曾侯乙墓出土的古玉器集中反映了战国早期玉器特点,它们脱离礼法束缚,赋予了更加生动形象的艺术语言。

玉挂饰采用了透雕、浮雕、阴刻等多种技法,雕出了37条龙、7只凤和10条蛇,整件器物玲珑剔透,犹如一条飞舞的长龙,堪称先秦玉器中的极品,代表了先秦时期玉器雕琢工艺的最高水平。

11皇后之玺西汉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1968年陕西省咸阳市韩家湾狼家沟出土禁出文物(195-155)

玉玺印面为正方形,上雕一只螭(chī)虎形象做纽,四面刻有云纹,印面篆书“皇后之玺”四个字,书体流畅,刀法自然娴熟,可见当时的篆刻艺术已达到了高超的水平。此玉玺质地为新疆和田的羊脂玉,温润洁白、有着凝脂般的光泽,极具观赏性。我国最早的印章实物发现于安阳殷墟,是商代晚期物品。

秦统一后,确立玺印制度,规定帝后印章称“玺”,其余均称“印”。据《汉官旧仪》记载:“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还记载:“皇后之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螭虎是一种神话动物,像龙有耳无角,用螭虎做钮表示君临天下,威服臣官的绝对权威。

从这件“皇后之玺”的质地、钮式和文字来看,应该是属于西汉的物品。又因它的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皇后吕雉合葬墓东侧有一千米,由此推测它很可能是吕后生前所用的印章。“皇后之玺”是迄今发现唯一的汉代皇后玉玺,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2镂雕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东汉 定州博物馆藏1969年河北定州北陵头村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禁出文物(195-156)

此器为迄今所见最早,且为汉代玉器中唯一一件玉座屏,其上所饰的纹饰为迄今所见物种最多和饰有东王公、西王母像者,在玉器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玉座屏通高16.9厘米、最宽15.6厘米。玉料呈黄绿色,局部有灰白色浸蚀。器由扁平且镂雕各式纹图的两个支架和两块屏板卯合而成。

两块屏板两端各有一长方形扁榫,榫端各有一圆形穿孔;两侧支架略呈长方形,上饰螭龙纹双联璧;中央两屏片有榫可插入两侧支架的孔内,其中上部屏片,两面纹饰相同,皆镂雕一“东王公”像,作凭几而坐状,旁有凤、狐狸、豹等禽兽,下部一屏片的中央镂雕一“西王母”盘膝而坐,旁有跪坐侍者两人及熊、龟、蛇等动物。

东汉镂雕东王公西王母纹玉座屏上的“西王母”最早在《山海经》等文献中均有记载;在《汉武帝内传》中记载,她将三年一熟的蟠桃送给武帝,吃后可长寿不老;在《神异记》里,将她塑造成艳丽绝世的美女,并与东王公配偶,她住在西昆仑之巅,上有玉殿金宫,阆苑仙桃,左有瑶池,右环翠水,真是洞天府地。反映了当时人们死后所想要达到的那种享乐、舒适的仙境世界的一种幻想。

另外东王公、西王母图案,具有繁衍滋生人类、孕育天地万物的象征意义,有明显的男女相对会合之意。在古代人类社会生活中,除了生时的享受,死后幻想升仙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便是种族后代的繁衍。因此在汉代艺术中,表现这类题材,是与其社会和人们对生命的要求,以及对死后的精神寄托有着密切的关系。

13神兽纹玉樽西晋  湖南博物院藏1991年湖南安乡西晋主弘墓出土禁出文物(195-157)

西晋神兽纹玉樽基本上继承战国的传统方法而作,但在某些方面仍有一些提高和发展。纹饰构图方面打破对称的格局,较成功地运用了均衡的规律,求得变化、灵活的艺术效果。镂空技艺更加普遍应用,新出现“汉八刀”和“游丝刀”琢图法,纹饰大胆地运用“S”形结构,给人以无穷的动态美。

神兽纹玉樽是难得一见的道教风貌玉樽酒器,根据器物造型与纹饰,其制作年代或为西汉晚期至东汉初年。玉樽制作考究,造型生动,纹饰精美,是目前所见最为精美奢华的汉代玉容器之一,故有“玉樽王”之称。 14统领释教大元国师青玉印元  西藏博物馆藏禁出文物(195-156)

1271年忽必烈始定国号大元,印文为八思巴文,内容是“统领释教大元国师”的藏文译音。

当在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之后封绶。释教,即佛教。在元代,具有统领全国佛教权利的大元国师大多来自萨迦派宗教首领。元朝统一西藏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治藏政策和措施。首先是对统一西藏有功的萨迦派予以大力扶持,在西藏建立了以萨迦昆氏家族为核心的萨迦地方政权,封大量的萨迦派宗教人物为国师、大元国师、帝师等。

他幼年时曾随叔父萨班同赴凉州会晤阔端的八思巴,成人后备受元世祖忽必烈的信赖与喜爱,先后于1260年和1270年被忽必烈封为国师和元朝第一任帝师。八思巴不仅帮助忽必烈管理萨迦地方政权,治理西藏地方,而且在忽必烈统一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产生过重要的作用。该印雕琢粗放,造型庄重古朴,是典型的元代官方重器。

版权所有©襄阳市博物馆  联系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北街1号
邮政编码:441021  咨询电话:0710-3513330  投诉电话:0710-3513925
鄂ICP备2023000772号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2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