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圈“黑话”不完全指南——“敦”

发布时间:2022-11-21 19:33:29文章来源:

众所周知,每个圈子总有那么些行话,让人感叹“哇一听就是专业的”。而圈内人听了就像收到接头暗号,“一听就是自己人”。这样的行话,称之为“黑话”也不为过。

考古文博圈也有那么几句“黑话”,属于念对可以与同行接头,念错愧对专业老师。认识,但又不完全认识,甚至每次念出声后还要查一查有没有念对。

不管你是刚进文博圈想快速入门的新人,还是正在考研冲刺来自查的学子,都来对对下面的“接头暗号”吧!

以为我要说敦煌的敦?那可太小看考古“黑话”的隐秘程度了。在青铜器里,这个单字念作duì。

战国晚期镶嵌几何纹敦 上海博物馆藏

敦是中国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梁等作物,出现在春秋晚期和战国时期。从器形分析,它是由鼎和簋形制结合发展而来。

《尔雅·释丘》疏引《孝经纬》说:“敦与簠、簋容受虽同,上下内外皆圆为异。” “敦”的基本形制就是上下内外都是圆的,盖子和器身能够合成一个球体或卵圆形体。像上面这张上海博物馆藏的战国晚期镶嵌几何纹敦,就是战国时代敦的标准形式。

敦的盖子不仅和身子对称,还和身子一样长了三只足,这让敦的盖子也能稳稳地立住,当一只小碗。敦像一个组合,合则一体机,分则各为容器,单飞完全没压力的!

战国晚期镶嵌云纹敦 上海博物馆藏


版权所有©襄阳市博物馆  联系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北街1号
邮政编码:441021  咨询电话:0710-3513330  投诉电话:0710-3513925
鄂ICP备2023000772号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2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