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石窟寺专项调查系列报道】冥阳洞石窟:失落的记忆

发布时间:2021-04-18 17:32:32文章来源:襄阳市博物馆

       由南漳县城通往三景庄村的南石公路经过薛坪镇明阳洞村时,可见公路北侧有一几乎垂直形成的绝壁,在这绝壁之上、树林掩映之中有一座几乎不为人知的石窟寺——冥阳洞石窟。

  2008年,襄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小组来此调查,将其列为新发现文物点。当时,记录有摩崖石刻1处、碑4通、造像6尊。近日,襄阳石窟寺和摩崖石刻专项调查小组再次到冥阳洞石窟,发现仅存摩崖石刻1处、碑1通、造像1尊。

  石窟主体开凿于绝壁中部,下距地面20余米。该洞属天然石洞,经人力加工而成石窟,坐北朝南。近半圆形洞口宽3.57米、深6.26米、高约6米,洞口以大块长方形条石叠砌呈“凹”形墙体,西侧靠崖壁处设长方形门,高1.8米、宽0.8米。洞壁内外上部凿有左右对称的方形卯眼,推测洞庙内外原有木构顶棚,现已不存。洞庙后壁凿成五级台阶状,应为供奉造像的平台。

  一通石碑镶嵌于洞门南侧墙体上,高0.43米、宽0.36米,阴刻楷书。额题“永垂千古”四字,碑文10行,满行13字,记重修洞庙事,刻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碑文记有“盖闻冥阳古洞经历年久远,后洞倒朽庙宇圣像朽坯”“大清同治甲戌年秋七月吉日立”等。

  面向洞口的石墙上有两个长0.6米、宽0.53米的壁龛。洞内东壁上有一摩崖石刻,高1.3米、宽0.62米。字迹依稀可见,额题“功德可嘉”,其下刻字18列,碑文记冥阳洞住持叶明静历经坎坷、一心向佛、艰苦创业、事业有成的事迹。落款,南漳县事郑庆华题。

  仅存的石刻为真武大帝造像,位于石窟内右侧,头部被敲断并已散失,残高0.82米、宽0.47米。石刻造像为坐像,下腹系一腰带垂于两腿之间,两脚各露出5个脚趾形状。据碑文知,冥阳洞庙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住持僧普云募资重修,有南漳县人周维新捐地作为香火田。碑文还记载了冥阳洞的来历,称该地“上有三景庄,下有隆兴寺,而处冥(阴)阳两界也”,这或许是此地建庙的原因。不过,也有专家指出,此地名或源于流经西侧的冥阳洞河,而该河或与东晋南北朝时期此地设有汶阳郡有关,因“汶”字难识而更为“冥”字。

  “小时候,我还进洞看过,里面曾有7尊完整神像,山下有座寺庙,六间房200多平方米。后来破四旧,庙宇、神像均被毁。”当地77岁的老人梁元朝告诉记者,据传说,有人曾在洞口看见一只白羊在吃草,跟着白羊进洞一看,里面却什么也没有,仅有一个羊头样的石像。“因为‘冥’字不好听,冥阳洞村去年已经改名为明阳洞村。”薛坪镇明阳洞村党支部书记秦大美说。

  该处石窟寺为研究石窟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学术资料,襄阳石窟寺和摩崖石刻专项调查小组在此次调查和全面搜集材料的基础上,将深入研读石窟碑刻内容,进一步研究发掘其文化内涵。同时,襄阳石窟寺和摩崖石刻专项调查小组呼吁,石窟寺多位于荒郊山野,保护管理难度大,需要加大石窟寺抢救性保护力度。


版权所有©襄阳市博物馆  联系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北街1号
邮政编码:441021  咨询电话:0710-3513330  投诉电话:0710-3513925
鄂ICP备2023000772号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2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