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石窟寺专项调查系列报道】水晶行宫石窟:古时山民在此求雨

发布时间:2021-03-11 08:01:02文章来源:襄阳市博物馆
调查小组查看《九龙神洞碑记》 通讯员杨力摄
水晶行宫 通讯员杨力摄
水晶行宫内部 通讯员杨力摄
“龙洞”入口 通讯员杨力摄
点击图像浏览高清图

  □通讯员杨一 白冰洋 全媒体记者张亚婷

  开栏语

  石窟寺是我国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石窟寺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集建筑、雕塑、壁画、书法等艺术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追求、价值理念、文化精神。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的通知》、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开展全省石窟寺和石刻专项调查工作的通知》的总体要求,从去年12月起,我市文物考古部门积极开展石窟寺和摩崖石刻专项调查工作。据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统计,我市共有石窟寺类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点9处、摩崖石刻类文物7处,其中李曾伯纪功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印岩、岘石寺摩崖石刻、庆元己未摩崖石刻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具有分布广泛、内涵深厚、延续时间长等特点,是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截至目前,在我市石窟寺和摩崖石刻专项调查中,新发现玄坛祠、石牛坪、刘秀洞石窟寺和甘泉寺、凤凰池摩崖石刻等,共10处文物。为记录散落在山野的文物,进一步擦亮襄阳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弘扬襄阳的历史文化,从2月18日起,本报推出《襄阳石窟寺及石刻》专栏。

  在保康县寺坪镇金堂村,调查小组成员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沿着山里的一条蜿蜒小路前行,只见崖壁上有一个自然溶洞,溶洞口只能一个人侧身而进,当地村民称之为“龙洞”。在“龙洞”下面的石壁上,有两个人工开凿的石窟,便是水晶行宫石窟。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小组来此调查,将此列为新发现文物点。

  水晶行宫石窟开凿于清代,共有洞窟2处、碑刻4通,均为自然岩体开凿,因年久失修、风雨侵蚀等原因,石窟有所损毁。在石窟北面3公里处原有几户农家,十多年前均已搬迁出山,房屋废弃。

  南窟高2.2米,窟内人工开凿有供台,依岩层修凿,呈长方形。南窟前部用两块石板做墙支撑着匾额和其上的墙体,两块石板上都刻有文字、对联和花草。门右侧摆放着一个破损的石制大香炉,其上雕刻着龙纹。从遗留的瓦片及门墙上的完整瓦来看,该石窟以前应有瓦面搭建的房子。北窟仅存洞窟,其他附属物均不存。据介绍,洞内原供奉龙王,但神像已不知去向。

  水晶行宫石窟四周共发现碑刻4通,北窟外山坡上靠着一块乾隆四十七年打制的《九龙神洞碑记》碑刻,南窟崖壁旁靠着一块道光十六年打制的《永垂不忘》碑刻。另外两块碑刻为功德碑,其中一块在“破四旧”时遭到破坏,另一块为嘉庆二十四年打制的《万古千福》碑刻。

  “这里已经十多年没人居住,上山的小路上早已布满荆棘。”50余岁的金堂村党支部书记鲁佳军介绍,山里土薄,存不住雨水,连晒几天,庄稼容易旱死。他记得20多岁的时候,自己还常跟着上百人的求雨队伍浩浩荡荡地上山,敬龙王求雨。

  调查小组在同治《保康县志》卷一《地舆·九龙洞》中找到《九龙神洞碑记》完整的碑刻内容,验证了当地求雨的传统,上面记载:有功德于民,则祀之,又曰能御大灾,捍大患,则祀之,有求辄应者之为灵,昭昭乎哉。保邑陶家沟终南洞,神明之陵,洞深四层,层有坛,前三坛有水若神瀵然,至四坛,乃无水,仅容十馀人,后洞深杳不可测,人畏莫敢进,坛旁列石钟、石烛、石香炉之属,皆天然生成,不假雕琢,吾闻境之异者,神必凭焉,又闻深山大泽,实产龙蛇,询之居民,有旱辄求,求无不应,秀今春莅此土,夏五旱,因竭诚斋戒,步祷,踰日,大雨,尤异者,祷雨时,置空瓶于坛,再拜后启瓶,以香度之,得水数分许,即雨,雨后还水于洞,呜呼,其灵若此,可不祀欤?里人宋正国凿其旁为庙,肖像以祀,宜矣!洞原名终南,以神也,改名九龙,因记其求祷之应,而凿以颂曰:龙种有九,兹其聚族;抑闻路斯,九子是育;来居洞天,作吾民福;夏五炎熇,禾如枯束;祷祀以求,云蒸山谷;甘雨如注,兴我百谷;雨玉雨金,何如雨粟;戴厥神功,以似以续。“当地人把九龙神洞称为‘龙洞’。‘龙洞’内有几个水潭,还有几尊神像,据说是古代石匠进去打造的。‘龙洞’内又黑又深,拿着火把走不到头,传说可以通到四川。”鲁佳军介绍,关于“龙洞”的传说很多。传说求雨灵验,庄稼得救后,百姓设筵席庆贺,缺少碗筷,可到龙洞借,宴罢必还,龙女经办,后来受到惊吓,再也借不到餐具,且把门关了一半,就成了现在侧身而进的样子。“现在种地讲科学,再也没有人来此敬神求雨了。”鲁佳军说。

  可惜,由于“龙洞”口水潭的积水较深,调查小组这次没能进去探究。这里还有很多谜团尚待解开。


版权所有©襄阳市博物馆  联系地址: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北街1号
邮政编码:441021  咨询电话:0710-3513330  投诉电话:0710-3513925
鄂ICP备2023000772号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22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