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昭明课堂》进校园”活动总结
为了充分发挥博物馆“公益性、教育性、服务性”功能,根据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的指导精神》的要求,襄阳市博物馆与各县、市、区文博机构及市区学校合作举办了“《昭明课堂》进校园”活动,把博物馆文化覆盖到各县、市、区乡镇中小学校,同时加强与其他博物馆的合作,将博物馆资源惠及更多未成年人。一、认真筹备,发展特色努力实现教育活动向教育课程的转变,形成襄阳市博物馆特色课程体系。2017年,襄阳市博物馆组织开发《昭明课堂》综合实践课程,该课程以“博物馆文化进校园”为主题,以博物馆馆藏文物为资源依托,以各县、市、区乡镇中小学校及部分市区学校为对象,旨在通过各县、市、区博物馆和文化部门及校方共同参与图书捐赠、文物讲解及展板陈列开展博物馆文化教育工作。《昭明课堂》的主要功能是以襄阳历史文化为背景,开展博物馆文化进校园课程和讲座,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领悟中华文明的深邃与博大。二、计划详实,上下协作襄阳市博物馆领导对“博物馆进校园”活动的开展高度重视,特成立《昭明课堂》活动领导小组,根据《2017年襄阳市博物馆工作任务》的安排,制订《2017年<昭明课堂>走进各县、市、区活动方案》。此次活动由襄阳市博物馆宣教部主要负责,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每个博物馆工作人员,都积极投身此次活动,奉献了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各县、市、区博物馆及学校在活动开展过程中给予的大力的支持与配合,对活动的顺利有效的完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三、扎实落实,广泛宣传襄阳市博物馆精心准备了40块“襄阳画像砖艺术”展板,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将流动展览送到各县、市、区的中、小学校,襄阳市博物馆社教人员配合展板内容为同学们介绍了画像砖的历史、分类、制作工艺、重要作用等,并对画像砖上的纹饰植物、动物、人物、故事进行分类解说,让孩子们知道了画像砖的历史演变,深入了解了砖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社教人员以襄阳市博物馆馆藏的三件三国初期精品文物为素材,从三国墓的发现与发掘过程入题,通过对文物背景的介绍以及文物本身透露的文化信息,让同学们了解了三国时期,作为群雄角逐的战场、三国文化的发祥地---襄阳背后发生的故事。活动先后在老河口市光未然小学、袁冲乡袁书堂中学、老河口市洪山嘴中学、谷城县北辰小学、粉阳路小学、盛康镇小沟中心小学、保康一中、保康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南漳县长坪镇完全小学、长坪镇龙凤完全小学、薛坪镇洛浴小学、枣阳一中、枣阳市特殊教育学校、鹿头镇中心小学、宜城市雷河镇廖河小学、孔湾镇杜岗小学、窑湾小学、襄州区龙王镇第一中学、黄集镇中心小学、石桥镇第一初级中学、襄阳市第三十三中学、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谷城赵湾乡中心小学等20多所学校举办,所到学校师生反响热烈,效果较好。活动还抵达偏远山区,为留守儿童送去一片温暖。在南漳县各校区,博物馆配合“麦田计划”襄阳团队将带来的书籍、春季护肤品、冬季保暖用品等物资赠送给了所到学校全体学生。此外,活动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天津山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