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寺是指就着山势,利用天然溶洞或从山崖壁面向内部纵深开凿的古代庙宇建筑,里面有宗教造像或宗教故事的壁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广义的摩崖石刻是指人们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内容,包括各类文字石刻、石刻造像和岩画。狭义的摩崖石刻是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记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说到:“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020年11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石窟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要进展,石窟寺重大险情全面消除,石窟寺“四有”(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工作基本健全,重点石窟寺安防设施全覆盖。据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统计,襄阳市共有石窟寺9处,摩崖石刻类文物8处。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的通知》、省文化和旅游厅《关于开展全省石窟寺和石刻专项调查工作的通知》的总体要求,襄阳市文物部门积极开展石窟寺和摩崖石刻专项调查工作,新发现石窟寺6处,摩崖石刻类文物2处。

据此襄阳市共计石窟寺15处,摩崖石刻类文物10处。其中李曾伯纪功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印岩、岘石寺摩崖石刻、庆元己未摩崖石刻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它们分布广泛、内涵深厚、历史悠久,是文人骚客、能人猛将在襄阳活跃的历史见证。襄阳市博物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指示精神,将这些散落在襄阳各处带着深厚历史记忆的碑文、石刻汇聚在四楼展厅,“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勒石以志——襄阳市石窟寺及所刻碑文

保康县-磨刀观

磨刀观石窟位于保康县黄堡镇大树垭村陈家窝子西300米的山坳,相传关公曾在此磨过刀,故名磨刀观,原建有道观,现已荡然无存。磨刀观石窟开凿于明代,洞窟均为自然岩体开凿,未见神像,可能已散失。因年久失修、风雨侵蚀等原因使石窟有所损毁。磨刀观背靠崖壁,坐西朝东,有石窟两处、石刻四处。岩壁长约20米,高约15米,形如刀切,山势陡峭。磨刀观石窟其现存数量之多、刊刻内容之详在保康县域实为少见,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磨刀观南无阿弥陀佛碑

磨刀观万古流芳碑

磨刀观永留千古碑

磨刀观隆庆二年三月摩崖石刻

保康县-玄坛祠

玄坛祠位于保康县寺坪镇金堂村三岔自然村村路旁的小溪对岸,背靠崖壁,坐北朝南,崖壁形如刀切,山势陡峭。开凿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共有洞窟2处,主窟较大,保存较好,内有一尊金身造像;次窟较小,仅存洞窟,均为自然岩体开凿,因年久失修、风雨侵蚀等原因使石窟有所损毁。玄坛祠无附属建筑,主窟有窟檐。因距地面较高,有人工垒筑的石板台阶,但已松动不稳。

玄坛祠石刻

保康县-水晶行宫

水晶行宫石窟位于保康县寺坪镇金堂村三岔半山腰的沟里面,面朝东,开凿于清代,共有洞窟1处、碑刻5通,均为自然岩体开凿,神像已散失,因年久失修、风雨侵蚀等原因使石窟有所损毁。石窟北侧12米处为龙洞,石窟高出龙洞约1米。石窟呈长方形,近弧顶。石窟外部崖壁上有方形石孔,应为搭建窟檐或窟前建筑所用。窟内人工开凿有供台,石窟前部有两块石板,上都刻有文字、对联和花草,记载乾隆三十三年建庙经过。

谷城县-千佛洞

千佛洞位于谷城县五山镇金家店村,该石窟为清代。该洞坐东面西,在悬崖上凿成并排三个洞穴,洞与洞之间相距0.5--0.9米,其间中间洞壁上凿有壁龛,据村民介绍窟前隔小河沟南面原有一寺院,现已开垦为农田。现在洞内石匾右侧均有一现代木牌,上书娘娘殿、老关爷殿、财神殿。窟内人工开凿均有供台,依岩层修凿,呈方形,供台上原佛像不存,现中间供台摆放有现代神像。

谷城县-万佛洞

万佛洞石窟位于谷城县五山镇昝家铺村十石种自然村(组)。万佛洞石窟坐东面西,背靠万佛洞山主峰,开凿于清代,在峭壁上凿出5个大小不同的山洞,洞壁平整,洞与洞之间相通,洞内两边壁上凿有大小佛龛有5个。东部有拜台,用来供奉神像。相传万佛洞石窟在鼎盛时期,供奉佛像数量较多,香火较旺。

南漳县-观音台岩庙

观音台岩庙位于南漳县东巩镇石佛寺村观音台,石窟开凿于清代,有洞窟1处、碑刻1通,为自然岩体开凿。观音台岩庙高于地面2.2米,高0.5米,宽0.5米,深0.24米,属人工雕凿而出。外沿与岩石齐,平面呈长方形。观音台岩庙内石壁上有观音雕像,现已不存。

观音台岩庙有即应石刻

观音台众姓功德碑

南漳县-冥阳洞

冥阳洞位于南漳县薛坪镇冥阳洞村松树包山壁之上,属天然石洞加人工而成,座北朝南,洞口由石墙包围,门口朝西。冥阳洞平面呈半椭圆形,开凿于清代,共有石窟寺1处、摩崖石刻1处、碑1通、雕像6尊。门口墙壁嵌“永垂千古”石碑一块,面向洞口石墙上有两个壁龛。洞内东壁上有一摩崖石刻,文依稀可见,曰“功德可嘉”,记载了冥阳洞住持叶明静历经坎坷、一心向佛、艰苦创业、事业有成的事宜。碑刻以外又开凿一口径50CM的凹陷,应为当年柱洞,且洞壁上方有多处人工小洞,可能是当年洞顶搭棚之用。洞底部有五级台阶,洞内放置残破石雕像六尊。

冥阳洞功德可嘉碑

冥阳洞永垂千古碑

南漳县-玉印岩

玉印岩位于南漳县巡检镇金镶坪村公路旁。“玉印岩”,一名抱璞岩,又名抱玉岩(《南漳县志山脉》)。它系一天然石灰岩溶洞。洞口上端镌有“玉印岩”三个大字,题字者许长林,时在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洞深1l米,宽19米,高10米,溶洞内有三级天然台阶。石阶右壁有一尺见方的石穴,传为春秋时楚人卞和取玉旧迹。唐宋以来,文人至此多有题赋,旧志载历代文人题诗17首。唐代诗人胡曾过抱璞岩吟:“抱玉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落日猿声急,疑是荆人哭未休。”冯哲夫(曾任辛亥革命湖北军政府内务部长)游玉印岩吟诗一首:“和氏璧何在 空传抱璞岩。犹多怀宝者,怕受玉工谗。”石窟开凿于明代,岩洞内原建有庙,供奉卞和及石佛像数尊,后壁有壁龛,并有高大石碑数通。后庙、龛、像大多被毁。现存壁龛一个,石刻造像5尊,石碑21通。

玉印岩南无阿弥陀佛碑(金厢寺)

玉印岩南无阿弥陀佛碑(窃闻)

玉印岩碑记

凤凰山碑

玉印岩刘孝子割肝碑

南漳县-金山洞

金山洞石窟位于南漳县长坪镇陡山村境内的黄家坡山岩上,石窟寺建于明嘉靖年间,或兴或衰,延续至清末。已失去了往日的雄姿,但洞还存在,求药拜佛的虽已不多,但常有慕名而来的骚客驻足停留,拜读碑文,临摹碑帖,给冷清的洞窟增添了一份人气。此处交通不便,仅有一条小道蜿蜒盘旋伸向洞窟。金山洞石窟坐北朝南,有自然溶洞和人工洞窟。主窟有6洞,东北排列,分别是龙洞、佛洞、财神洞、灵宫洞、药王真人洞、齐天大圣洞,供铜铁木像五十余尊,包含各路诸神,装塑全身,--供奉,香火鼎盛。上200米有一太乙真人修仙洞,下150米有一出水洞。工程浩大,省内难得一见,龙洞为自然溶洞,泉水从洞内倾泻而出,长年不断,其余洞窟均为人工凿成。殿宇石墙及残檐瓦烁均有保留,台阶和人工平台遗迹还在,面貌依旧,雄姿不存。 金山洞石窟开凿于明代,共有洞窟9处,碑刻26通,摩崖碑记11块,无相关文物建筑。金山洞石窟寺对研究当地的人文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价值。

金山洞大清光绪十六年碑

金山洞古人来兮三才为先碑

金山洞装塑铭

金山洞感问金山住持碑

金山洞保邑碑

金山洞东古村碑

金山洞功德无量碑

金山洞南无阿弥陀佛碑

金山洞万古碑

金山洞万古流名碑

金山洞万古千秋碑

金山洞万世不朽碑

金山洞信士刘永德碑

金山洞众姓功德(盖闻)碑

金山洞众姓功德(中所亭)碑

且夫金山洞碑

清尸解先兄刘登源霞墓

清羽化老恩师叶明静霞墓

金山洞万氏碑

金山洞又买田碑

金山洞重修古洞碑

金山洞重装兼修(一同)碑

金山洞重装兼修(二同)碑

金山洞重装兼修(四同)碑

南漳县-石牛坪

石牛坪石窟位于南漳县武安镇石牛坪村七组,西南为公路,隔公路约150米为石牛坪自然村,南距黑河约100米。因石窟洞内原有佛像在破旧立新运动中损毁,洞内未见有关遗存,具体年代不详。该洞坐东面西,在悬崖上凿成并排三个洞穴,石窟洞内共有3个龛窟,其中一个窟内有摩崖造像2个。

南漳县-观音堂

观音堂石窟位于南漳县肖堰镇观音堂村4组观音堂自然村。石窟开凿于明代,共有洞窟1处,为本次石窟寺专项调查新发现文物点。该洞坐东面西,在石壁上凿出一个洞穴,窟内人工开凿有供台,依岩层修凿,呈方形,中间和两面皆有供台。供台上原佛像不存,现中间供台摆放有现代神像。正壁、左壁、右壁弧收。石窟内左侧有一摩崖石刻,石刻高0.22、宽0.26米。由右向左可辨“河南石匠”“弘治”字样。石窟外部有一拱形石构件做框,不见窟檐痕迹。

南漳县-古佛洞

古佛洞位于南漳县李庙镇鱼泉河林场杨家坪洞坡,洞前悬崖峭壁,东部山脚下为鱼泉河。古佛洞石窟开凿于明代,共有洞窟2处,碑刻1通,石雕24尊。山洞于洞坡的半山处,洞口向南,洞体平面呈长方形,山洞本为一处天然溶洞,宽3.57、深5.53、高3.42米。其东侧有一偏洞,深5.74、高2.25米。洞口下为悬崖峭壁,高不可攀。洞口有砖砌围墙至顶,砖墙留门。

嘉靖十九年杜應宿造像题刻

喜捨信士杜應宿造像题刻

地主杜应隆造像题刻

父亲商木示造像题刻

喜捨信士商景造像题刻

古佛洞万善同归碑

襄阳市城区-刘秀洞

刘秀洞石窟位于襄城区岘山文化旅游区双背梁子山北麓,为一座贯穿山体的天然溶洞,洞内有佛像造像一尊,年代不详。传说刘秀在枣阳起兵后,王莽带兵追赶到岘山,晚上王莽住在蛮王洞,刘秀住在此洞。第二天,王莽追到万山,问当地樵夫,这是什么山?樵夫回答叫万山,又往前追了一程,王莽又问当地人,这叫什么山?当地老百姓回答,叫千山。王莽叹了一口气,追了千山、万山都没追上,看来是追不上了,于是不再追赶。刘秀逃脱了王莽的追捕,三年后取得了胜利。后来当地老百姓就把此洞命名为“刘秀洞”。

襄阳市城区-蛮王洞

蛮王洞石窟位于襄城区岘山南主峰西南坡,为一自然石灰岩溶洞,蛮王洞石窟坐东朝西,于岘山山腰之中,洞外西侧为悬崖,悬崖下方为平地和隧道。洞口距离下方隧道约500米。洞外周围为山岩和植被。进洞依次为前洞窟,南洞窟、北洞窟。洞外无窟前建筑、无窟檐遗迹和寺院遗址。据传西汉末年王莽追赶刘秀时,刘秀躲进双背梁子峰的“刘秀洞”后,因天色已晚,王莽宿住此洞,其后因此得名。襄阳地方文献记载蛮王洞石窟的时代较晚,但从佛像形态方面分析,石窟为宋代。洞内有石刻像三组六尊,宋代题刻三块,其中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的一块,记载了郡太守游襄阳城南诸峰一事。

襄阳市城区-阎家洞

阎家洞石窟位于襄城区卧龙镇青山村,为一天然溶洞,人工开凿情况不详。阎家洞石窟坐南朝北,由北往南依次是前洞、后洞。洞呈长方形,宽5.2米,高8米,深25米,洞内佛像据说系当地阎姓工匠所刻,故名。佛像均为坐式,最大的一尊通高1.55米,身着长袍,双手自然垂放两膝,两旁分别有12尊小佛像。从洞内造像形态各方面分析,造像年代为明代和清代。

勒石以铭——襄阳市摩崖石刻

襄阳市城区-马跃檀溪摩崖石刻

檀溪摩崖石刻位于襄城区襄阳城西南真武山下(李曾伯纪功铭北侧山体上),相传是因为溪水流经茂密的檀树林而得名。水面宽阔,流水湍急,经九宫山,注入浩荡汉江。据记载刘备骑的卢马越檀溪,赴水镜庄。经司马德操引荐,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成就伟业。因此人们赞曰:“的卢一跃檀溪过,从此西川霸业成。”古代人檀溪风光绮丽,景色宜人,吸引着许多诗人墨客纷至沓来,唐朝著名诗人胡曾为檀溪题诗“三月襄阳绿草齐,王孙相引跳檀溪。的卢何处埋龙骨,流水依然绕大堤。”

襄阳市城区-襄樊铭(李曾伯纪功铭)

阎家洞石窟位于襄城区卧龙镇青山村,为一天然溶洞,人工开凿情况不详。阎家洞石窟坐南朝北,由北往南依次是前洞、后洞。洞呈长方形,宽5.2米,高8米,深25米,洞内佛像据说系当地阎姓工匠所刻,故名。佛像均为坐式,最大的一尊通高1.55米,身着长袍,双手自然垂放两膝,两旁分别有12尊小佛像。从洞内造像形态各方面分析,造像年代为明代和清代。

襄樊铭(李曾伯纪功铭)

襄阳市城区-甘泉寺

甘泉寺石刻位于襄城区岘山文化旅游区望楚山东麓。甘泉寺坐西面东,现仅存遗址,原来认定年代为清代,但岘山诸寺最早为南北朝时期,寺为晋代释慧远建,因寺后有泉泉水甘冽,故称甘泉寺。襄阳府志卷九记载有甘泉寺。曰:“甘泉寺在县西六里,东晋时僧慧远建寺。后有甘泉洞,岩石嶙峋,泉水出石龙口中,甘列异常。”泉水上岩石上刻有“甘泉”二字。其下建有引水槽,水槽边可见两个碑座,碑已无处可寻,另可见三块石槽,下有一小坑,内有少量积水,而其下数步有一3米见方的水池,已经干枯。

襄阳市城区-凤皇池

凤皇池在凤凰山嘴,今襄城区观音阁下。观音阁紧邻汉水,凤皇池石刻铭刻于水池西侧的岩壁上。考其地望,周边有凤凰山、凤凰滩、凤林关、凤林寺等,皆以凤名之。凤林寺为千年古刹,凤林关是著名的孙坚殒命之所,凤凰滩传为孟浩然行吟之地。"凤皇池"摩崖凿于池畔石上,为道光五年刻字。池畔有唐"来将军去思碑",碑存而字迹已湮灭。凤皇池后的观音阁始建晋代,本名风林寺,后因观音菩萨南下,路过此处,于是又叫观音阁。历朝历代都有修整,清顺治年间修整后就再也没有维护。

襄阳市城区-楚岩

楚岩在襄城区岘山文化旅游区望楚山深处,为密林长草所蔽,难以寻得,但却是古人游历岘山必登临之所。楚岩为一巨大石灰岩石,石体上端较为破碎,形成石洞、石隙、石壁、石峪等多种造型,只是比寻常山峰较小,灌木、荒蔓、乱草丛生其中,更显得怪石嶙峋。摩崖书"楚岩"二大字尚可辨认,各高45厘米、宽40厘米,左侧小字已不可辨认,幸有府志记载:庆元三年题名,在望楚山,亦摩崖书,凡三行七字,又有"楚崖"二大字,河阳赵清老刻石。(摩崖书∶池阳程鹏飞书,河阳赵清老庆元丁巳重九目同来)

襄阳市城区-庆元己未摩崖石刻

庆元己未摩崖位于襄阳城南门外郑家山北坡陡峭的山崖上。郑家山南距岘山主峰约2公里,西距羊祜山约1公里,为岘山余脉,明太子太保、吏部尚书郑继之迁葬于此,故得名郑家山。此摩崖不见于府志记载,亦为赵淳所刻。庆元年间(公元1195年—1200年),赵淳以鄂州都统制驻兵襄阳。作为襄阳主将的赵淳,时刻将保家卫国而殉难的将士记在心上,所以特地在寒食日率领将官,对这些埋骨异乡的忠烈之士进行隆重的祭祀,给予崇高的礼仪,同时激发官兵们的爱国之心。其后,又在清明日带着家人再行祭祀,并派人在摩崖边刻下了流传至今的题刻内容。

庆元己未摩崖石刻

襄阳市城区-岘石寺摩崖

岘石寺位于襄城区望楚山以西、郑家山以南、凤凰山北麓的山涧内,为一组不同代的摩崖群,镌宋、明、清诸代石刻铭文十余处。洞口北约20米的地方,有一数丈高的蘑菇状巨石拔地而起,“岘石”摩崖石刻,幅高2米,宽1米。阴刻楷书“岘石”,两字面积约0.80平方米。寺洞口南北两侧分别刻有“栖霞”、“啸月”摩崖石刻,左右相距约10米。幅高0.65米,宽0.35米。阴刻楷书,两字面积0.25平方米。

谷城县-毛家沟摩崖石刻

毛家沟摩崖石刻位于谷城县五山镇田河村毛家沟自然村。面南,其南为堰河,北面为一小山丘,毛家沟摩崖石刻是在本已风化的岩面上进行题刻,所以文字很难辨认,仅可辩时代为清代嘉庆十六年三月。据村民介绍,这堵摩崖是早年为解决这一带的中畈和堰河两处灌溉水田而订立的“乡规民约”,堰河北面就是现在的田河村,古时叫中畈,摩崖对面、堰河南岸是现在的堰河村,过去曾经因为春播时期双方抢用先前开凿的南北渠水而争吵干仗,以致出现人命伤亡事件,事情上报到官府。清代嘉庆十六年三月,时任的县长亲自来此解决此案,划清用水界定,规定相关条约,于当年三月二十八把相关规定刊刻于渠旁山壁。这就是此摩崖形成的原因。

谷城县-薤山摩崖石刻

薤山摩崖石刻位于谷城县南河镇薤山村薤山自然村,此地山水宜人,绿树成荫,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是有名的名胜古迹大薤山避暑山庄。摩崖石刻镌刻于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内容大致意思是,地处襄阳谷城县广智乡大薤山有座龙圣宫。系开山主持张明贵于元延佑三年(1316年)创建了此宫,寺庙异常繁华,有众多信众。碑刻为“龙圣宫开山住持焚修提举张明贵”的碑记。

谷城县-官坡摩崖石刻

官坡摩崖石刻位于谷城县盛康镇小沟村官坡自然村东约1公里官坡垭子。官坡摩崖石刻位 于北面山岩之上,背北朝南,距地面约2.45米,高0.94,下宽0.55、上宽0.49米。园额长方形,下刻有碑座。碑额阴刻楷书“玄学”,两侧刻“日、月”二字,下刻“施茶碑记”四字。其下文字受风化及水害,不可辨认。时代不详,推断为明清时期。

结 语

苏子曾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与大自然相比,我们不得不喟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大壑松不雕,高山石不朽。”古人勒石以志,以安忧思,以念长情。石窟寺的碑文、遗迹和摩崖石刻也成为了我们窥望千年的历史工具。

本次石窟寺和摩崖石刻专项调查重拾散落在襄阳山野的文物与记忆,为填补襄阳市摩崖造像学术研究的空白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明确了襄阳市摩崖造像萌芽于宋代,繁荣于清代的年代全链条;为进一步探讨襄阳地区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前后相继,佛教、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共存互动提供了全新的实物资料,阐释了襄阳地区宗教造像由佛教一元向多元并序发展的脉络体系。

汉江水滔声不绝,岘山依旧,襄阳市博物馆愿以此展览与观众一起回望千年,游览古今,千古风流都付笑谈,惯看秋月春风。也希望借此展览,让观众了解襄阳古迹,更了解到保护襄阳历史古迹迫在眉睫。

襄阳辖域地形多样,山脉分布广泛,诸多石窟寺、摩崖石刻位于荒郊山野,降水丰富,部分石窟寺开凿于石灰岩体,易受自然因素破坏,尤其是岩体结构失稳、植物病害、风化等。这些文物古迹保护管理难度大,长期面临水患、岩体失稳及石雕表面风化等病害威胁以及人为破坏,安全风险高。

保护文物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文化使命,锻造文化自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襄阳石窟寺与摩崖石刻的保护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保护和利用文物中激发穿越时空、直击人心的文化力量,一定能留住文化之根、守住历史之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魂聚力。